在金庸的作品中,連城訣就像空氣一樣,雖然存在,但總是被人遺忘忽略,無論眾多書評或是普羅大眾,焦點總是在那幾部大堆頭作品上,像是射雕三部曲、天龍八部、鹿鼎記、笑傲江湖等等。有一種論點是說,金庸擅長鋪陳長篇(不論是情節發展或是人物描寫),因此短篇遠不及長篇。這種說法大眾似乎也都贊同,因此短篇作品(泛指兩大本以下)所受到的關注始終遠遠比不上長篇。

  我無意「推翻」這種說法,因為這種說法有事實上的依據。但這並不表示短篇就寫得不好,而是金庸的長篇與短篇所「擅長」的部份並不一樣,若是以看長篇的標準來衡量,當然就會覺得短不如長。

  金庸的長篇氣勢磅礡,就像是站在懸崖邊看著一望無際的大地一樣令人胸懷大開眼界大寬。在情節發展上不但可以讓人物自小長大,也更可以從容安排許多衝突與糾葛,讓人物間的生活如權位愛情交纏不清,就像真實世界一樣。在人物描寫上則既可以如水墨畫一般大塊落筆飛揚跌宕,也可以工筆細描栩栩如生。但在短篇裡並沒有那麼多的篇幅讓金庸去做這些發揮,因此他的短篇就被認定不及長篇。然而他的長篇固然有上述優點,卻也不是沒有缺點。例如天龍八部因人物太多,結構上多少有點鬆散,主旨也因此顯得模糊。雖然這些都並不損及天龍八部的傑出,但這也很明顯地可以看出金庸長篇的特性。

  而他的短篇剛好相反。因為篇幅少,想要在這麼短的篇幅裡寫出繁複的情節與複雜的人物,即使如金庸這樣的寫作功力也是力所未殆,因此金庸很聰明地反過來寫。他的短篇基本上情節都滿簡單的(至少不複雜),人物出場的也不會太多(除了書劍恩仇錄較多外),個性描寫也儘量簡單化。這樣的寫法好處就是,主旨清楚明確,人物個性單純好掌握,簡單的情節也不會顯得拖戲結構鬆散。因為不像長篇有那麼多篇幅可以用許多隱筆去陪襯烘托,所以在短篇裡金庸的筆法就顯得銳利直接。這部份也許有很多人會覺得少了隱約蘊藏之美,但這也是種寫法,就像寫實畫法有其特色優點,並不需要每篇作品都是印象派一樣。

  所以短不如長嗎?未必盡然。金庸的短篇有短篇的特色,就結構與技巧來說,金庸的短篇往往比長篇突出(例如雪山飛狐),那是因為長篇要注意複雜情節與人物的合理化,因此在結構與技巧上有時會比較難以顧及之故。只是大眾喜愛的是纏綿動人的愛情,喜愛的是複雜交錯的關係,喜愛的是熱鬧精彩的武打,喜愛的是壯麗遼闊的環境,喜愛的是描寫詳細的生活,當然,人物最好還可以滿足讀者將自己代入的需求。大眾的這些喜好要求,長篇很明顯地比較能夠滿足讀者,因此讀者比較喜愛長篇也是有道理的,但並不能因此認定金庸的短篇比長篇差就是。

  武俠小說通常都有時代背景。例如天龍八部的宋朝、鹿鼎記的清朝。笑傲江湖沒有明寫,但根據倪匡的推論應該是明朝。連城訣也沒有明寫朝代,但從一些蛛絲馬跡,還是可以推測連城訣的朝代背景。

  首先是第105頁丁典告訴狄雲大寶藏是六朝時梁朝梁元帝聚斂搜刮的金銀財寶,收藏地點的祕密過了幾百年仍未被揭穿。六朝即為魏晉南北朝(西元220-589年),加上幾百年,可以假定至少是宋朝後了。

  書中還提到凌退思做的是荊州府知府的官。根據維基百科提到,中國的官制裡很明確地出現「知府」這個官位職稱是在明朝,因此可以確定不是清朝就是明朝。

  另外,血刀老祖的派別「血刀門」是「西藏青教」中的一支,因此我拜了孤狗大神,但得不到確切資訊。一般人只知道藏傳佛教有紅白黃花四大派,但事實上藏傳佛教還有許多小派與支派。我在維基百科裡雖然找到不少小派別的名稱,但仍無法確定哪個派別被稱為「青教」,所以必須另外找線索。

  最後,我忽然發現,小說中每回開頭的插圖裡,男生都是有薙髮紮辮的。所以就不用再找了,時代背景就是清朝!害我查證了這麼久,真是浪費我的時間啊....(大嘆)


註:本文以遠流平裝(未改寫)版三版十一刷(2002/7/16)為文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