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因為懶惰加打電動,所以早該寫完的文章遲至現在才完稿,慢了很多天,請見諒。反正這兩件事以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我想以後也一樣是這樣,所以慢了些天應該也不算太lag啦,當做是為以後再度發生一樣的事情先預習一下吧!)

  為什麼我會用「鳳凰悲歌」當文章標題,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只是忽然想到這個詞,就順手用上了。但我並不是要寫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裡面那隻鳳凰佛客使(英文是Focus嗎?),雖然這隻鳳凰我很喜歡。我要寫的是剛過境台灣不久的鳳凰颱風,這隻給台灣帶來風風雨雨的鳳凰,所揭露出的兩首悲歌。

  第一首悲歌,是台灣媒體(及民眾)對氣象局的不信任。

  不知道為什麼,台灣民眾的認知裡面似乎沒有「預測是無法百分之百準確的」這種觀念,特別是牽扯到人所造成的現象,以及大自然所造成的現象時更是如此。別說百分之百,能有百分之七十的準確度就很了不起了。

  人所造成的現象,別的不說,現在就有個很好的例子-石油價格。兩年前石油價格相較於現在算很低了,但當時能有多少人預測到兩年後會漲成這樣?就算預測到的少數人/機構,也只能預估大致上的價格區位,並沒辦法預測十分準確的價格,就更別說預測出這樣的價格會維持多久了。有趣的是,雖然這樣的預測算不得十分準確,但許多人都認為預測到漲成這種價格的人/機構已經算是十分神準了,並未計較以神準的標準來說,其實還是有段誤差存在。

  對於氣象預報,台灣民眾明顯抱持的是另一種標準,也就是要求氣象預報必須神準到百分之百-好吧,就算不是百分之百,至少也得百分之九十的準確度,才能夠接受。

  我一直很不解,現有的科技明明對於地球的任何一面都還不足以十分了解,憑什麼民眾認為在氣象方面會有能力做出十分準確的預報。特別是在像颱風這種變動極快、破壞力極大的氣象現象上,人類科學很明顯的對其了解根本就不夠,憑什麼做出十分準確的預報?這就像孫子兵法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樣,如果無法知彼,又怎會知道對方會怎麼走、有什麼反應,自然也無從預測起,不是嗎?

  這次鳳凰颱風來襲,基於上次卡玫基颱風台灣氣象局在預測西南氣流帶來的雨量上的失誤,讓許多人及媒體對氣象局的預測不再信任(其實該說是累積已久一次爆發),於是轉用國外的颱風預報,例如日本氣象廳預測鳳凰會轉成強颱,於是國內許多媒體就跟著起舞,搞得當時還只是剛越過中度颱風標準(每秒33公尺)的鳳凰颱風已經是強烈颱風了一樣,完全不理會台灣氣象局所做的預測。

  結果呢?鳳凰颱風並沒有如日本氣象廳預測的那樣變成強颱,最大強度只到達中度颱風的中間點(每秒43公尺),離強颱的門檻(每秒51公尺)還有段距離。

  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顯然在這次的預測角力上,外國的預測不準多了。然而這次民眾、媒體卻沒對預測比較準確的台灣氣象局給予任何褒獎鼓勵,反正預測正確是應該,預測錯誤被罵是活該,卻完全不顧氣象預測其實是一件很麻煩且困難的事,好像氣象局人員只要掐指一算就可以預知未來天氣一樣。

  老實說,我很替氣象局人員感到悲哀。我當然很可以理解民眾對於氣象狀況希望能夠掌握,以決定事情、行程該怎麼做怎麼安排的心理,但民眾是不是也該了解氣象預報的難度,適度給予預測人員鼓勵與支持,而不是一昧地抨擊、否定?要知道,台灣因為地點之故,觀察颱風動態雖然佔了地利之便,但也因為台灣島的地形與所處之地正在全球風向變化交匯處及海陸交會處,在預測上更增難度,因此民眾對於颱風預報不該過分要求十分準確才對。畢竟以現有的科技,連對颱風都還無法十分了解,又怎有可能做出十分準確的預測?

  但當然,氣象局本身不能以此為藉口,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預報準確度才是。只不過這不是一蹴可幾之事,想要短短幾年在預報水準上突飛猛進也是不可能的,民眾也不要過於苛求了。

  在開始寫第二首悲歌之前,我必須先講清楚。這一段講的不是某縣長或市長處理得對不對及該不該出國,只是單純從救災時縣長這類的大老闆該不該在家坐鎮,以及其衍生的組織運作部份來討論。至於什麼狀況、什麼理由大老闆才可以不在家,並不在我的討論之列。所以不要留言來跟我吵什麼某縣長不對這種話題,否則要是被我刪掉,莫謂言之不豫也

  我不認為救災時,非得要有大老闆坐鎮不可。理由很簡單,第一:救災其實是種專業,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指揮得來的,特別是大部分的主管都沒有相關知識與訓練,外行指揮內行所發生的慘劇,我想大家應該看得不少,不必我再舉例。第二:一個組織的運作,不能依賴一定要有大老闆在才能運作。果真如此,一旦大老闆另有要事甚至出了意外無法指揮,難不成整個組織就掛在那邊無法運作了嗎?

  有人認為,就算大老闆不懂救災專業,也一定要在才行,這是為了要安定民心,也才不辜負選民的托付。但我認為就這點來說,如果大老闆本來就在家,當然沒問題。若不在家,那麼是不是非得兼程趕回,就有待商榷,端視大老闆目前不在是為了什麼緣故,是不是來得及趕回等等因素而定。

  至於救災是不是非得要有大老闆在才能安定民心,這就見仁見智,恐怕很難達成共識了。我個人覺得,要安定民心不該是大老闆在就好,而是平常必須將救災系統做好,將防災系統搞好。例如有的大老闆在災害發生時只會在鏡頭前勸民眾離開危險地區,卻無法積極解決民眾住在危險地區的問題,導致每次颱風水災一來就得勸離一次。這樣的花瓶大老闆,比起事先將防災措施做好但卻不在家的大老闆,後者絕對會讓民眾安心許多,而不是在家坐鎮就會讓民眾安心。

  再來就是組織運作的問題。有人認為大老闆在家坐鎮,才能讓組織裡各部門的溝通協調運作順暢不出問題,因此主張救災時大老闆必須在家。但這也是一種迷思。大老闆固然可以負責組織的運作協調,但這其實不能算是大老闆的主要職責。就像一間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一樣,他們所負起的主要責任是在規劃公司未來的方向、大部如何執行,思考會遇到怎樣的問題難關,以及該怎麼解決等等。至於細部執行,很多時候需要的是專業(例如財務規劃等等),而當董事長、總經理的人,如果有辦法各種專業都精通固然最好,但事實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這時候就必須授權給懂得各個專長的部屬去處理,各部門的主管自己必須懂得去溝通協調,真的有不可解決的問題才由更高階的主管出面處理。

  在這樣的組織架構下,每個職位的人才能夠真的將自己的份內工作做好。高階主管可以挪出更多時間去思考公司該怎麼走下去、該怎麼解決外部、內部問題,比較低階的主管、職員也才知道自己的權限、職責範圍是哪些,自己可以做的就自己做,不必事事依賴上級指示。若是這樣,即使大老闆不在家,遇到一般的問題,組織自己可以解決掉就解決掉,不必非得依賴大老闆才行。甚至於大問題或急事,若大老闆如果不在家或無法趕回處理,組織自己也得趕快自己運作起來處理掉。畢竟大老闆不在,二老闆、三老闆等等的高階主管總是會有人在,代理制度這時候必須發揮作用,不能因為大老闆不在家就讓整個組織掛掉了。

  營利的企業組織該如此,不營利的政府組織也是一樣的。兩者的組織差別其實只在營利賺錢,組織的運作其實並沒什麼不同。然而現在的政府組織運作問題不在入不敷出,而在於無法與正常的企業運作一樣,導致各級主管職員權限、職責混亂不一、不但組織自己運作上混亂沒有規矩,也讓民眾對政府組織失去信心,才會認為救災(或發生問題時)大老闆必須在家,民眾才能安心。

  所以,這次鳳凰颱風吹起了這兩首悲歌,一是台灣氣象局的專業無法得到民眾認同,即使其實在預報上的能力勝過外國;一是政府組織運作上的問題,讓民眾認為必須要有大老闆坐鎮才運作得起來。這兩個問題固然不是沒辦法解決,但就現在的狀況來看,要改善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特別是政府組織的運作這部份,大概得將政府制度改頭換面才行。而以現行狀況來說,單是藍綠惡鬥的問題,就已經拖累了政府的文官制度,想要改善,我看還有得等,可別抱太高的期望了。



本文圖片取自中央氣象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