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看了雜談海角七號台灣的文化底蘊所引發的爭論而激起的一點想法。當然,我不是要談這部電影如何如何,也不打算討論什麼東西才能代表台灣的文化,這些東西要認真談起來,應該可以寫論文了。以我這麼懶的人來說,還不如把時間拿來打電動睡覺比較實際些。

  人都是感性與理性所交織而成的。感性與理性的比例,不但隨著時間年齡改變,也會隨時因為所遇到的人、事、物而改變。大部分的時候,遇到人、事、物時的第一眼印象,往往都是感性面的直覺,鮮少有人會以理性面的分析判斷來做為第一眼的印象依據。偏偏第一眼印象往往影響了自己對這個人事物未來的判斷,使得理性的部份大受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都會強調要給人良好的第一眼印象之故。

   好與壞是理性的,喜歡與不喜歡是感性的。這兩者其實並沒有任何衝突,但似乎大家常將這兩個混在一起了。我常看到的狀況是:我喜歡這部電影,所以電影是好的。我喜歡這個歌手,所以他的專輯是好的。我喜歡這個人,所以他是好的。事實當然不是這樣。

  你喜歡的這部電影,很可能很粗糙,人物故事設定有問題,甚至前言不對後語,演員不知道在演什麼。但這些其實一點都不妨礙你對這部電影的喜愛。

  你喜歡的這個歌手,很可能舞台現場演唱七零八落兼走音忘詞,新專輯的歌曲平淡無味沒有新意,銷售其差無比。但這些也都不妨礙你對這個歌手的喜愛。

  你喜歡的這個人,很可能待人處事不太機靈,個性遲鈍又笨,工作表現不突出也賺不了多少錢,生氣的時候還會拿你當出氣筒。但這些也不妨礙你繼續喜歡這個人。

  但是,你在喜歡這部電影、這位歌手、這個人的時候,還能理性地判斷分析他們的缺點、壞處、以及缺乏什麼嗎?

  前面說過,感性與理性並沒有衝突,也就是說,你喜歡這個人,並不表示他在理性層面就是完美的,完美這種東西只會出現在感性層面。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只因為感性層面喜歡這個人事物,就忽略甚至放棄理性層面的分析,儘管分析出來肯定會有讓人不喜歡的缺憾處。

  看到這邊,也許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我想說什麼。我想說的是,不要因為喜歡某個人事物,就無法接受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的討論與批評。喜歡是一回事,但不能因為自己喜歡這個人事物,不但自己不肯理性去分析,甚至也不接受別人分析中指出的壞處缺點。要知道,每個人分析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部份都不同,得出與自己不同的結論是理所當然的。理性的層面都已經這樣,感性的層面當然就更是因人而異,不可能你喜歡這個人事物,別人就得跟著你喜歡,不喜歡還要被你攻擊謾罵,那麼你不喜歡的東西是不是別人也可以照樣攻擊謾罵你?

  我再拿莫文蔚當例子吧(她老是被我拿來當例子,當事人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很明顯的,莫文蔚歌唱技巧不夠好,音會飄,舞台表演時中氣會不足,音太高還會破。但她的舞台表演很有個人特色,一站上台就是全場目光焦點,讓人忘了她的其他缺點。她的歌曲無論快慢,都極具特色,即使發音不那麼標準,音色也不算完美動聽,但她的歌就是讓人喜愛。

  仔細看上面這段文字,感性與理性,好壞與喜不喜歡,是不是同時出現?在感性上,我很喜歡這位歌手,但不會因為我喜歡她,我的理性就自動消失,不去判斷分析她的好壞。相反的,我可以在理性分析中,不但發現她的缺點,更能知道即使她有這麼多缺點,為什麼我還是這麼喜歡她。這是很重要的,不能因為感性的愛好就蒙蔽了理性,也不要因為理性的判斷就喪失了感性。

  我一直在想,現在許多人是不是都把理性與感性當成是相反相剋的兩端,以為有感性就不能擁有理性,有理性就得放棄感性,導致不是感性過了頭,不然就是理性過了份。但人的大腦既然分了左右腦來同時掌管運作理性與感性,那就表示人類的理性與感性本來就不該是分開的,而只是用不同的角度去接觸人事物。透過理性與感性的同時運作,才有可能同時既客觀又主觀地對待某個人事物,而不會造成偏頗。

  理性與感性,真的不是互相衝突的。他們是相輔相成的一雙翅膀,幫助人們能夠順利翱翔,過分偏向任一邊,不見得生活一定過不好,但出問題的可能性的確較高。

  李安以前拍過一部電影,就叫「理性與感性」。電影是改編自珍奧斯汀的第一本小說 Sense and Sensibilty ,講的就是理性與感性的調和,而不是理性、感性該哪個「獲勝」。如果還是不懂我的意思,強烈建議去看看這本小說或看李安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也許透過故事、影像可以更容易理解我(以及珍奧斯汀、李安)想表達的意思。

  釋迦牟尼曾說,佛法是中庸之道,理性與感性也該如此。兩者兼具而平衡調和,不偏向任一方,這會是最好的狀態。當然,每個人個性觀念不同,要真的完全做到不偏任一方可能不容易,但至少可以不要太偏,儘量讓自己的感性去接受理性,理性去欣賞感性,而不是互相排斥或是忽略彼此。

  理性與感性之間,你,平衡了嗎?



本文圖片取自網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