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輕火災現場  報載經濟部長施顏祥說:台灣不能沒有石化業。這話其實沒說錯,台灣人的生活,怎麼可能少得了汽油,少得了各式各樣的塑膠製品。想想看,如果現在的生活裡突然沒有汽油來讓汽車行駛,沒有塑膠袋來裝東西,沒有塑膠製品來製造主機板之類的電腦產品,台灣人怎還能繼續過活。可是施部長的話也不算對。台灣當然可以沒有石化業,反正只要有錢,要買汽油、各種塑膠製品,怎麼沒人賣,有錢幹嘛不賺。也就是說,石化業的產品對台灣人的生活而言非常需要,但石化業本身可就不見得了。

  所以現在的問題就是,台灣需要有自己的石化業嗎?

  當然需要。第一,可以的話,自己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也就是自給率最好100%),不但可以省下買別人產品的錢,也不必擔心有什麼特殊情況的時候買不到或是被挾制。第二,生產量有多的話,還可以賣給別人賺錢。依照這個邏輯,我可以理解以施部長(及經濟發展第一的人們)的思考模式,為什麼會說出「台灣不能沒有石化業」這樣的話。

  我並不覺得施部長這樣的想法有什麼不對,但我也不認為這樣的想法沒有問題。問題出在,第一,當滿足上述第一個需求後,我們需要多少超額的部份來賣給別人?第二、台灣的經濟,有必要靠這些超額的部份來撐?第三、我們有必要把自己定位成世界的石化工廠?

  自給率100%,這部份比較屬於國家安全的部份,我不認為這會在經濟部長的思惟邏輯裡。經濟部長的想法理所當然就是以台灣的經濟發展為重,其他的部份自然有其他部會去考量,不關經濟部長的事。因此,對經濟部來說,為了台灣的經濟發展著想,石化業既然可以賺錢,當然是多蓋點比較好。至於世界的石化工廠部份,我不認為經濟部當真這麼想,但若經濟部擴充現有的石化廠及蓋新廠,那麼台灣內銷用不到這些產量,當然就是外銷,即使沒打算成為世界石化工廠,但實際上卻是往這目標前進。

  所以問題只剩下一個,台灣的經濟,需要靠石化業嗎?

  這其實是個選擇題,你可以選擇是。那麼,台灣勢必要多建些石化廠,為了這些一蓋就必須用掉很大一塊地、非常多水電的石化廠,我們得想辦法圈出一大塊地來,不管這塊地本來是良田魚塭或山明水秀美不勝收之地。我們還得再蓋發電廠讓這些石化廠使用,還得想辦法生出許許多多的水來提供給石化廠。至於台灣已經常遇到水供應不足,以及發電廠對於環保、氣候的影響,在經濟發展至上的思惟下,當然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至於其他的問題(例如生態破壞),就更不是問題了,反正碰上了再想辦法解決,看是要花錢或是怎樣(例如教海豚轉彎)。若真無法解決,當作沒這回事不就好了?幹嘛杞人憂天。反正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輩自己會想辦法解決的啦。

  可是,姑且不論下一輩能不能解決得了,為什麼原屬於所有人的良好生活環境,要被上一輩的人破壞光後,留給下一輩這麼糟糕的環境之外,還要叫這些後輩幫忙收拾自己搞出來的爛攤子?

  如果選否,那麼選項就很多了。比方說,可以靠貿易。貿易不見得就只是單純的賣產品,而是賣設計,賣品牌。這點,台灣有能力做,但從來都沒有做好。台灣的製造業幾乎都以代工為主,自創品牌的不是沒有,但不多,真正成名的更少。設計的部份,台灣的能力其實不弱,但會重視設計的企業並不多。如果能做好這兩大塊,我們不必靠大量製造取勝,可以靠品牌與幫客人量身訂製的方式獲取高利潤,避免大量製造下傾銷競爭的低利潤情況,一樣可以創造漂亮的銷售數字又能減少能源損耗與降低環境破壞,實在是一舉兩得。

  我們也可以選擇發展文化娛樂相關產業。要知道,以整個華人世界來看,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加上多年的共產主義統治之故,現在他們的中華文化已然產生極大的變化,而其他華人國家、地區中,也常因為華人文化並非當地最強勢的文化,因而產生了不少質變。反倒是台灣因為華人文化是此地最強勢的文化,加上昔日威權統治下刻意強化中華文化之故,中華文化在此保留了較完整的面貌。因此我們用這樣的條件去發展文化、娛樂業甚至時尚業,想要成為華人世界裡的領航者是最有資格的,甚至要成為世界上文化娛樂產業裡重要的一支也絕非不可能。但可惜歷來執政者對文化娛樂的態度不是畏懼不然就是忽視,讓許多文化娛樂產業自生自滅,不然就只是喊了一堆口號卻毫無實際作為,實在是浪費了台灣絕佳的條件。

  此外還可以選擇觀光業。台灣的美景實在太多了,除了各個有名的景點如太魯閣、墾丁、澎湖等等之外,還有許多不怎麼有名的景點,以及許多鄉間也都保存著優美純樸的景色。此外台灣的人文景觀當然更是重點,硬體方面的如故宮就不說了,軟體方面的就是台灣人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例如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必排行程之一的夜市,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對台灣人來說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方式,其實在外國人眼裡都是很特別的。就像我們到國外去逛他們的市集一樣,這對當地人來說根本就沒什麼,但許多台灣人還不是像看到什麼稀有物品一樣地驚喜連連,道理都是一樣的。

  當然也還有別的產業可以選。比方說,醫療產業,生物科技、網路科技之類的,但原則就是以低耗能、低污染為主,輔以高獲利為原則。當然,對人的生活影響也得降到最低。比方說,六輕這次的火災,對四周的人們影響如何大家都看到了。就算沒有災害發生,看看中油後勁廠(啊這是幾輕?),只要一到附近就是濃濃地油氣味四散,令人很不舒服,真不知道那附近的居民怎麼住得下去。如果加油站裡外洩的油氣對加油站員工的健康都有害處,我很難想像後勁的居民健康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但除了對人的影響要降到最低外,對其他生物的影響當然也得評估進去。看看上述的例子,人的健康都會被影響了,其他生物沒有不被影響的道理。而且最糟糕的是,人還有辦法遷離或透過其他方式解決、補償,但很多生物根本沒辦法這樣。生命固然會自己尋找出路,但也得給生命足夠的時間,加上該生命有這個能力,要不然牠還沒找到出路,死亡就先找上門來了,它們可沒有分靈體或死神的聖物啊。特別是,很多時候開發工業時用掉的地,往往是該生物唯一能生存的環境,一旦被佔用並破壞,去哪邊找另一個適合牠生存的地方給牠?總不能跟海邊的螃蟹說,不然你搬到內陸一點的地方好了,反正有水溝、農田或魚塭,都有水應該沒差吧。真要這樣,那些螃蟹應該直接就氣死了……

  台灣經濟發展到現在,說實話已經很不差了,早就過了只求溫飽、賺很多錢的階段,大多數人早就無須為沒得吃穿住煩惱。現在台灣需要的不是追求什麼每人每年平均收入有多高或外匯存底有多少、每年對外貿易額再創新高之類的虛幻數字,而是要有個健康快樂的生活環境,這已經不是靠著賺很多錢就可以擁有的。所以我們應該將追求經濟發展的思惟模式轉變為追求生活品質,讓經濟發展不再變成破壞生活環境的元兇,使各項產業成為改善生活品質的助力,這樣才能消弭兩者間看似總是相對抗的狀況,不會再互相扯彼此後腿。

  所以,台灣是不是非石化工業不可,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圖片取自PCHome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