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貧富差距簡表(聯合報)   國內貧富差距創下新高記錄後,各相關官員當然都跳出來說些場面話,除了解釋他們認為可能的原因外,不然就是說要改進。馬總統英九先生也說話了:「相較其他國家,台灣貧富差距還算不太差,但還有改善空間。」(新聞見此

  其實馬先生說得並沒錯,台灣的貧富差距真的不算差,比起許多國家都來得好。維基有資料整理,雖然很多國家的資料並不是最新的,但仍然可以用來參考,畢竟貧富差距要改善,不是短短幾年就可以大翻身的。請自行連過去看,這邊就不引用了。

  可是呢,台灣貧富差距逐漸惡化也是事實。根據聯合報這張圖表,近二十年來的走勢的確是逐漸拉大差距。我在想,這也許是台灣經濟發展策略下的後(苦)果。

  早期台灣經濟靠中小企業衝刺,這使得台灣賺到的錢泰半藏富於民,這個時候,我想貧富差距應該不大。以民國八十年的數字來看,五倍左右的差距的確算低。

  可是後來漸漸地有些企業越來越大、越賺越多,相較之下中小企業慢慢被併吞、淘汰,或是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到後來,甚至連賺很多的大企業也開始跑到別的地方去設廠,即使還保留著台灣的部份,但對台灣本身當然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這個影響,漸漸地顯現在賺大錢的人開始集中在大企業主、大股東身上,中產受薪階級收入成長漸漸被拉開,原本收入低的人往往因為缺乏專業技能,收入更是被遠遠拋在後面了。當然台灣股市規模越來越大,也導致這方面的金錢遊戲興盛,有錢的人能透過這樣的遊戲賺取更多錢,沒錢的人玩不起,差距當然越拉越開。


  而產業外移最大的影響,當然就落在中產-特別是藍領階級的人身上。他們多半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但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的失業率偏高,影響就可能遍及他們的整個家庭。於是他們別說收入提高,只要能維持住工作沒有失業就很萬幸了。要是失業太久,搞不好就往貧窮階級移動,之後若想回到舊日的生活水準,除了自己很努力外,恐怕還得運氣夠好才行。

2005年台灣地區每戶年收入與家戶數佔比   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之前提出的M型社會理論,其實也因為這樣的因素,開始在台灣成型。當受薪階級薪水成長逐漸跟不上有錢人、大企業家時,便逐漸往M的左邊靠近。有錢人、大企業家越賺越多,便往M的右邊靠近。於是M的中間開始形成,M字也就越來越像了。然而更糟糕的是,有錢人、大企業家終究屬於少數人,這個M字便顯得左邊厚實右邊單薄,即使前20%這組與後20%這組的差距比例看起來只有8.22倍,但實際上整個國家的財富集中在有錢人、大企業家手上的比例會比看到的數字來得更高。

  所以,現在政府如果想要改變台灣日漸惡化的貧富差距,首先就是要改變現在討好、依賴大企業的經濟政策-這並不是反商,也不是要拒絕大企業在台灣投資,而是要更積極地創造讓就業機會增多的環境,比方說讓中小企業能再興起,發展觀光業之類的產業,讓一般平民能夠直接得到財富,而不是為了讓貿易數字漂亮,就全力扶持大企業建工廠。要知道,大企業工廠建得再多,賺到的錢也都是落入老闆股東的口袋裡,對藏富於民減少貧窮根本沒有幫助,反而因為老闆股東賺更多,貧富差距只會越拉越開啊。

  馬先生說還有改善空間,這是絕對正確的,可是如果想靠大企業蓋工廠來提高就業率降低貧富差距,那就完蛋了。除非這些企業肯將賺的錢大量吐出來與普通職員工人一起分享,否則想藉此改善貧富差距只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罷了。

  雖然目前台灣的貧富差距數字看起來還不嚴重,但其實已經算是警戒區了。這並不是數字已經偏大,而是時間的問題。貧富差距要惡化可以很快,但要改善卻需要頗長的時間。因為有錢人、大企業家要錢滾錢很容易,沒錢的人單靠薪水,是很難快速賺到很多錢的。如果政府還以為差距倍數還不算太差而掉以輕心,不趕快尋求方法改善,等到差距越拉越開後才警覺要處理時,絕對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的啊!



圖片取自聯合報保險104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