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沒人喜歡我。」「是不是大家都討厭我?」「都找不到人陪我聊天....」「好像我做什麼都不對。」「都是我不好。」「一定是我太糟糕了。」

  「都沒人理我!!!」

  最近常看到類似這樣的抱怨、哀號,說真的,看多了實在有點煩。會煩的原因,倒不是排斥當別人的心情垃圾桶,而是對於其中那種對自己全盤否定的心態感到不耐。

  本來嘛,人都有缺點,所以因為某些缺點而被討厭甚至被排斥,這種事並不奇怪,而且也很常發生。但是,如果自己警覺到自己被討厭了,不是應該先檢討到底是哪部份被討厭,然後想辦法改正嗎(如果不想因此被討厭的話)?單在那邊抱怨自己被討厭,卻不肯檢討問題在哪然後改進,非但於事無補,恐怕還會更令人討厭了。

  有些人更神奇,只要有人對他的反應不如他意,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都是我不好。我是不知道倒底這個人好不好,但這樣屈己從人,遇到對方反應不是正面的或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樣,就先貶低自己,我還真是不懂意義在哪。首先,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標準,彼此間不怎麼合拍那是很常見的現象,他不怎麼認可,不表示其他人也這樣想。就算不只一個人這樣想,也不表示所有人都這樣想。即便真的所有人都這樣想,最重要還是自己怎麼想。自我認知與別人不一樣,可以先檢視哪裡不一樣,然後再分析原因與自己的原始動機、想法哪些是自己真正在意的。許多時候並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只是彼此觀念想法不同罷了。所以,何必急著否定自己?

  至於沒人陪聊天、沒人理這種事,我是根本不在乎,遇到了也不會有什麼別的反應。因為我很清楚,有許多時候,別人是沒空的,不是我想找人,別人就一定有空理我。我更知道,每個人有每個人處理事情的先後順序,很多時候有更多對他來說更重要的事情必須優先處理,聊天這種事只能放在後面。這是事情的先後順序問題,不是重不重視的問題。除非陪我聊天同時也能夠讓他跟客戶談好案子,能夠讓他同時準備好明天開會要用的投影片,能夠讓他明天就是死線的畢業論文順利完成,那麼我或許才會覺得別人不陪我聊天、不理我是故意的。

  當然,我更清楚別人有權力不理我,不需要任何理由。「陪我聊天」這種事,完全不是任何人的義務啊。

  換到另一個極端,當然就是自我感覺過分良好這種人了。這種人基本上又是太自我中心,完全視他人為無物。這種人一般都是認定自己最棒最好,沒有人比得上,所以把別人都當成次級品在看,對於其他人的看法、意見,正面的一定欣然接受,負面的則認為對方是在嫉妒自己,所以才會批評自己。正所謂不遭人忌是庸才,正是因為自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的人物,別人才會批評攻擊自己啊!

  這兩種極端,其實都是沒有恰當的自我認知之故:不是完全靠別人的肯定來認知自己,不然就是完全靠自己肯定自己來認知自己。

  自我認知是種很複雜的心理行為,不過撒旦早就把幾百年前讀的心理學忘得差不多了,講詳細學理是力所不逮,只能把還記得的部份,用簡單平常的話大致上說明一下,如果有誤,還請包涵並指點則個。

  基本上,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認識,這包括了以自己的角度,以及別人的角度來看這兩種。理論上,應該是以兩者能平衡最好,但能做到剛好平衡的人當然很少,大部分人都是略偏向某一方,就看偏多偏少而已。偏向自己的,多半就比較重視自己、不重視別人;偏向別人的,就多半比較遵從別人而貶低自我的存在價值。偏向極端的話,就是前面講的那些例子。

  所以,這兩種偏極端的人基本上就是在自我認知方面出了嚴重偏差。

  自我的價值在哪?當然不能只依靠別人的肯定。要知道,每個人的標準不同,一個人再怎麼厲害、再怎麼優秀,也不可能討好所有的人,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更何況人是會變的,能得到某個人現在的肯定,也不表示日後他還是會繼續肯定,現在不認可,也不表示未來不認可。所以別人的肯定或不認可,雖然可以拿來參考,但真的只能當參考-看看別人對現在的自己是怎麼看的,這樣就夠了。

  既然如此,我們只要靠自己肯定自己就好嗎?當然更加不是。自我肯定是必要的,但這是建立在,你真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需求,清楚自己的優缺點之上。有了這樣的基礎,所做的自我肯定才能比較客觀公正,這時配合參考別人對自己的意見時,就更能趨近實際狀況,而不會落於過分主觀而傾向極端的兩邊。

  可是,很多人並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更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些優缺點。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東西方,算命這種行為都這麼盛行的原因吧!企圖藉由算命來了解自己(但更多時候卻只是想知道「我會發生什麼事」),當然是方法之一。但,除了算命之外,我個人認為,跳脫自身,以別人的角度來看自己,會是了解自己比較好、比較實際的方式。

  比方說,我們做任一件事時,自己基本上都知道為什麼這樣做。但試著跳脫自己,把自己當成別人-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的任何一個人,然後去想、去感覺:這樣的別人,看到自己這樣做時,可能會有什麼反應,會對自己有怎樣的評價。甚至於,可以想像出很多不同個性觀念的人,來對自己的同一個做法一一做出反應。這種做法對某些人可能很不容易(特別是自我意識太強的人),但這是我認為比較適合自己來,無須他求的方法。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試著去理解,為什麼別人的反應是那樣,對自己的評價又為何如此。這時候不要試著去辯解什麼,只要去了解就好。當慢慢累積比較多的模擬反應後,就可以試著透過別人(雖然是模擬出來的)的角度,配合原本的自我認知,慢慢做比較恰當的調整,讓自我認知不至於過分偏向極端。

  這種方法最麻煩的地方在於,很多人其實缺乏這種反覆辯證、檢視各種狀況的能力。許多人很容易去探求一個標準答案,所以對於這種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的方式一來感到不信任,二來也不知道怎麼做、如何面對「一堆」答案。但,很多與人相關的東西,也許有比較受認可的原則或大致上的規律,但往往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自我認知也是。所以,我還是建議有自我認知偏差的人,最好還是試著做看看,畢竟想要企求一個人「突然想開了」並不是不可能,但與其坐在那邊等著自己能「突然想開了」,還不如先找辦法改善偏差的自我認知比較實際。

  如果可以同時配合聽取真人的意見想法會更好,免得單靠想像時,難免會有想像力貧乏或是越想越糟糕的狀況。

  其實極端也不見得一定不好,雖然在人事物的各種關係上,極端往往意味著破滅、失敗。只是,通常自我認知比較極端的人,他們並不會想到自己的狀況比較極端,很多時候往往只會怨天尤人或完全不管他人,使得他人討厭甚至排擠他們,而他們卻一頭霧水地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一旦這樣,很容易就產生惡性循環,就更不太可能自覺改變,狀況只會越來越糟了。

  所以最後要給這樣的人一點建議:如果短期內甚至完全真的無法做到恰當的自我認知,那也沒關係。如果你缺乏自信、無法肯定自己,那就試著少些怨天尤人或怪自己貶低自己,先學著別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試著給自己鼓勵、讚美,即使一點點都好。如果是自我感覺太良好的人,那麼就試著看一下四周的人,試著了解一下他們的反應,即使一點點也無所謂,即使別人意見跟你不同,也不要馬上否定它。

  要能給自己一個適合的價值判斷,得到恰當的自我認知,當然沒想像中簡單,因為這並沒有標準答案。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在來自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以及自己對自己的認知上,儘量達成平衡的狀態,至少不要過分極端,這對生活與人際關係,都會產生比較好的影響與結果。



ps.寫這篇的時候想寫的東西太多導致思路很雜亂,如果覺得讀起來不太順暢,請見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