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長候選人蘇貞昌日前集合了許多音樂人,出版了一張音樂專輯《Open Taipei》。專輯做得如何不是我想評論的,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這算不算音樂人的「政治表態」?

  會這樣想,是因為幾天前推特上面有兩位重量級推友(這是指在推特上面的資歷輩分與影響力,不是指體重)為了此事有了一些比較強烈的溝通。一位說這些音樂人被蘇貞昌給「收買」,以致於分不清好壞。另一位則說為什麼音樂人就不能表態,為什麼幫蘇貞昌做專輯就是被收買?嗯,我沒辦法重現當時兩人的交談,但意思上應該無甚誤差。

  「收買」這個詞給的很重。雖然我能夠體會這一位為什麼會這樣給(因為他有撰文解釋了),可是我不是很贊成「收買」這種帶著控訴、譴責的字眼。狹義一點來看,「收買」這個行為一定是一方給了實質好處,另一方也收下了,於是變成同一個立場,採取同一種作為,才能這樣定義。可是我們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蘇貞昌與這些音樂人之間有這樣的行為,「收買」這種控訴就顯得太超過了些。我能夠理解這位推友對於蘇貞昌的諸般不滿,但相對的他也有讓人覺得好的地方,別人如果著眼在這部份而認同他(如同這位推友著重在他認為不好的部份而拒絕他),怎能指責這些人被收買?

  那麼,這些音樂人為什麼願意幫蘇貞昌做專輯?我想每個人/團體都有他們自己的原因,可能是本來政治立場就是偏綠,可能單純覺得蘇貞昌這個人不錯,可能贊同蘇貞昌的政見政績,也可能認為「台北超越台北」這個訴求很棒,甚至也可能只是把這個案子當成工作而已。就算不是音樂人,一般民眾如果支持蘇貞昌,當然也有他們各自的因素。如果音樂人幫忙做專輯就算收買,那一般支持者當然也算。別說蘇貞昌,難道郝龍斌有人支持,我們就可以說他們被收買嗎?當然不能。

  只要候選人提出的政見與昔日政績對某些人、某些族群團體有利,使得這些人與族群團體支持他,就廣義上來說,其實也是種收買。我們或許可以批判選民沒有擦亮眼睛,輕易被候選人的表象給蒙蔽,但民主選舉本來就是各種議題間的拉扯,是各個個人、族群、團體之間的利益爭奪,候選人為了選票會設法滿足這些全部或部份需求,選民當然以被滿足的程度來決定支持誰。若因此指責某些民眾沒有擦亮眼睛,其實也過於苛求了點。

  候選人用政見、政績去討好選民這是天經地義的,但這當然不能毫無限制,不過該怎麼平衡並不是我想討論的。我只是想表達討好選民這件事並不能就此認定是收買選民罷了。

  我一直認為音樂人,甚至任何一個人要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都是無所謂的。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說出自己的政治立場,也可以不說。不說當然問題比較少,不容易因為政治立場的關係與人發生衝突甚至絕交,但是說了也沒什麼,怕只怕遇到太極端的人會有激烈的反應。但說真的,個人認為這種太極端的人也不需要太在意與他的交情了,搞不清楚分寸在哪,又何必花時間精力在這種人身上?

  然而參與這張專輯的音樂人是以匿名形式發表的,這點倒是很有趣。是不願意公開而被貼標籤嗎?我不太相信所有的參與者都怕被貼標籤,有些人或團體自己都貼得很高興了,哪會怕別人來貼。我認為這該是想把焦點放在音樂與專輯訴求上,而不想被部份挺綠色彩太鮮明的參與者造成的爭議給模糊掉。

  可是蘇貞昌本來就是綠營的啊,有啥好擔心的?

  是啊,蘇貞昌是綠營的沒錯。但是這張專輯如果具有選舉目的,那絕對不是用來鞏固綠營死忠支持者的票,而是用來爭取中立甚至淺藍民眾的認同。這些民眾往往並不喜歡「標籤」性質太強烈的事物,如果這張專輯的參與者有這樣的強烈標籤在,這些人難免會對專輯有不良觀感,而削弱了這張專輯的功能。

  只是這張專輯既然有政治意圖在,參與者就免不了被認為有支持、認同的意味,部份參與者怕自己的市場銷售受到影響所以匿名,我想也難以否認吧。

  雖說專輯參與者採匿名制,但還是有公開的人如封面設計的蕭青陽,其中一首HERE TO STAY也被猜測是何欣穗的作品(文章開頭那首),或許還會陸續有參與者被猜出來(聽說已經被猜出不少了)。不過這不重要啦,重要的是....這首歌其實是胡志強的競選歌曲吧?為什麼MV裡面有胡志強? 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