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選民理論示意圖  每個人都有立場,不管偏綠偏藍偏中偏日偏美,甚至自認沒有立場,其實也是種立場。立場怎麼來的?一般來說是各人依照自己心中那把「衡量的尺」而來,而這把尺用什麼標準來衡量,當然就是每個人的思想、個性、所受教育、環境等等主客觀條件綜合後所產生的價值觀了。

  每個人的立場都有一兩個最主要的因子。比方說,有人選舉時注重候選人有沒有道德瑕疵,只要有就絕不列入考慮,或是像我這樣,優先考慮的是環境保護,而不是發展破壞。這個因子往往受到教育及親身經驗很大的影響,我就是看到太多台灣美麗的環境受到破壞的慘狀,所以特別注意環保;或像我舅公的思想、立場幾乎算得上半個日本人,當時皇民化教育絕對「功不可沒」。所以我還滿喜歡觀察不同立場的人,到底是以什麼因子做為主要影響要素,因為不同因子可能會導致相同的立場,同立場的人也不見得會有一樣的選擇。

  比方說,陳致中的召妓案,即使立場都是偏綠的人,有人會因為道德要求而毫不考慮選他,也有人會因為「召妓又沒什麼」而同情他甚至認為他是被政治迫害(明明是他告數字週刊的)所以反而更支持他,也有人本來支持他但因為他說了「阿扁關多久沒關係,選舉一定要贏」於是就不支持他了。

  這只是舉例,我無意分析支持/不支持陳致中的人們心態是什麼,我只是舉例說明即使是同樣立場的人,面對同一件事情時也會有不同的反應與選擇。

  也就是說,即使是同一個立場(台灣政治上就是綠、藍等)的人,當面臨選擇時,事實上是有可能因為心中主要價值觀因子的不同,而選擇了與原本立場不同的選項。

  但這樣還能算堅守立場嗎?

  我一直覺得,立場與選擇,其實是種因果關係,並不是一定一成不變的。比方說,現在支持台獨的人一定是綠營的,那是因為藍營的主張傾向統一,至少也是維持現狀,而不是台獨。由於主張台獨的黨與派系都在綠營,因此支持台獨的人當然只能選擇綠營,之後不管其他條件如何改變,只要綠營黨派仍主張台獨,那麼這些人立場就還會是綠的。但如果藍營也出現主張台獨,而且竟然做出一定實績的黨派呢?原本立場是綠營的台獨人士,會不會對於綠營台獨黨派一事無成感到不滿,而轉往藍營的台獨黨派呢?我相信一定會有,而且可能還不少,因為對他們來說,能實際搞成台獨才是最重要的事,其他都不重要。若藍營台獨黨派能夠持續做出成果,這些綠營轉過來的人,當然日後的立場就會變成藍營了。

  也就是說,當持續做出同一個選擇時,就會變成立場。只要選擇沒改變,立場就不會變。但要是選擇改變了,而且不再回到原本的選擇裡,那就表示原本的立場改變了。

  如果這樣看,台灣有沒有所謂的中間選民?我相信當然有。

  雖然我並未見過對中間選民最精準的定義(註),但個人的看法是「做選擇時能比較不被黨派陣營所左右的選民」,極端一點的定義可能是能做到公民與道德課本裡所講「選賢與能」的選民。但說真的,如果真要以這種極端定義來描述中間選民,大概一個都不剩了吧,因為台灣擺明沒有這樣的政治人物讓人民選擇,當然就沒有這種定義下的中間選民啊!

  除此之外,有些人可能真的因為他一點都不在意政治,於是沒這方面的想法,所以也就沒有立場可言,會支持誰或哪一黨,可能就是看心情或他人影響。有的人則可能因為他選擇的主要因子是看候選人好不好看這一類頗為無厘頭、非理性思考的方式,雖不能說他沒立場,但他的立場也許比較適合參加選美女帥哥的比賽。這些或許也稱得上中間選民,但與一般認定的中間選民似乎不太相符就是。

  中間選民之所以能比較不被黨派陣營所左右,我想是因為他們做選擇時的主要因子與立場堅定的人不同,比較不那麼「政治性」之故。比方說,簽ECFA一事,偏綠、偏藍的人在判斷時很難不受該陣營的政治立場所影響,而中間選民則比較能以自身利益、整體角度去判斷,而不會因為偏綠就認同綠營意見全盤反對,偏藍就贊成藍營說法一概同意。

  也因為這樣,台灣的選舉越來越講究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於是藍營開始宣揚本土價值,綠營也開始願意接觸中國,雙方都開始往對方的主張靠近,企圖將本來自身鮮明的顏色弄得淡些,好獲得中間選民的青睞(請參閱文末附註裡提供的維基百科連結)。可是這樣真的有用嗎?

  個人認為,中間選民的特色就是在於比較能做出獨立思考,所以即使藍綠雙方因立場不同而做出不同政策,中間選民都能正反兩面思考過後再做出選擇。所以政見主張「由兩側往中點靠近」,就是靠近中間選民嗎?我並不以為然,我覺得這根本就是被「中間」這兩個字給騙了。

  一般稱這些選民為「中間選民」,大概是因為台灣政壇向來把藍綠兩陣營當成光譜的兩端,所以把不明顯特定支持某陣營的選民擺到光譜中間,才得到這樣的稱呼,實際上應該稱為「獨立選民」會更適合些。這些選民衡量的是政策是否合情合理、做法是否確實可行,甚至是他們自己能獲得多少利益,所以並不是藍綠兩陣營把政策往「中間」調整,就可以獲得這些選民的青睞。

  每次選戰打完,就一定有人會跳出來質疑根本沒有中間選民的存在,因為打選戰的人認為他們已經儘量委屈自己把政見往中間調整了,卻還是沒得到他們預計的效果。為什麼?就是因為想讓中間選民支持,並不是往中間靠就好,而是要把政策搞好搞對,並找出有才有德的人選,如此這些選民自然會支持。只知道路線往中間調整,但卻提不出正確良好的政策,找不到才德兼備的人選,中間選民當然不吃這套啊!

  話又說回來,硬要說沒有中間選民,似乎也不是不可能。就像前面說過的,中間選民要嚴格定義已經頗不容易,在個人的認定上就更分歧了,比方說我自認是中間選民,但別人卻不一定這麼認為。這也是為什麼不同學者、媒體在預估台灣到底有多少人口算中間選民時,數字可以落差很大的關係。而且若以我前面說過的那種極端定義來看,台灣的確是沒有中間選民啊,哈。

  個人認為台灣的中間選民(獨立選民)還是太少。我目前見過最大的估計數是15%左右,也就是受政治立場影響判斷的人還有85%。台灣的政治之所以這麼對立,其中一樣主因就是因為太多民眾各據立場而持雙重標準,更因此影響判斷,使得兩陣營各說各話、彼此攻擊而少有交集。所以如果獨立不受陣營黨派影響的選民能大幅增加的話,應該對台灣的政治風氣的改善很有幫助,可以說是台灣政治能不能擺脫兩陣營綁架,讓第三甚至更多陣營興起的關鍵。

  至於中間選民該增加到多少才看得出效果?這恐怕很難有人能給出答案,也許30%,也許過半,但絕對越多越好。然而不管多少,我都期望台灣選民都能試著獨立而不受各陣營的影響去思考判斷,不再因為以前支持某陣營政黨所以現在也就理所當然地支持他們,那麼台灣的政治品質或許還能有機會改善,而不是陷入只有立場沒有好壞是非對錯的惡性循環裡,再也無法翻身。



註:維基百科中的中間選民理論,個人認為只解釋了候選人提政見的行為,但對中間選民並未有明確定義。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圖片解釋請自行至維基百科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