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北京奧運,中華(你要說台灣當然也一樣)奧運代表隊只拿下四面銅牌,比起上一屆當然是遜色很多,因此網路上有人以勝敗論英雄,認為只拿這些「破銅爛鐵」很不應該云云。
此外,跆拳道國手蘇麗文負傷奮戰到底,雖然最後沒有拿牌,但其精神不僅感動國人,更感動了全世界,均認為這才是奧運精神的完美詮釋,也因此有許多人(特別是中國人民)認為中國選手劉翔因傷退賽是不應該的行為而紛紛發出譴責。
當然我也還記得舉重國手陳葦綾拿下銅牌後,陳媽媽在媒體上為女兒請求國家能協助安排穩定的工作,讓陳葦綾沒有後顧之憂,得以專心做訓練時的畫面。
我一直都覺得,運動不是戰爭,不能套用成王敗寇這種判斷法。固然體育運動也是種競爭(不然幹嘛搞冠亞季軍、世界排名這種東西),但主要的還是在顯現運動的力與美,以及所謂的運動精神。運動的力與美,我想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就不必多說了。但運動精神是什麼,大概就見仁見智了。我不敢說我自己的見解正確,但我個人認為,運動精神不在於是不是世界第一、是不是拿金牌,而是爭取榮譽的奮戰精神,以及為了超越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與堅持。
有句話說「球是圓的」,意思是指球類比賽是無法在比賽前判定誰一定會贏的,得真的打過後才知道勝負。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所謂的「爆冷門」,原本大家不看好的選手/球隊意外贏了實力較強的對手,讓對方陰溝裡翻船。當然不只球類比賽是這樣,就算是其他比賽像是游泳、田徑等等也都一樣。因為比賽時選手的個人狀況不見得是最好的時候,同時還要加上場地、心理等種種因素,所以不管哪種比賽本來就不可能認定某人或某隊穩贏的。因此,我們該以拿金牌、得冠軍、登上世界第一做為運動競賽的唯一目標與判定選手價值的唯一標準嗎?我並不以為然。
看看棒球隊與南韓那場吧。落後八分的情況下,球員們並沒有放棄,仍然一分一分追回來。即使最後還是以八比九落敗,但表現出來的奮戰精神,不就是運動員該有的運動精神?即使南韓贏了球賽,賽後也認為中華隊是可敬的對手,並不會因為贏了球就看不起中華隊。
更明顯的例子當然是跆拳道的蘇麗文。蘇麗文即使受了傷,仍然堅持出戰,倒地許多次仍奮戰到底。即使沒拿到獎牌,難道會有人因此貶低蘇麗文?尤其是之後發生了古巴選手因為不滿裁判判決而飛踢裁判一事,不是更凸顯出蘇麗文身上表露出來的運動精神?
所以我不認同有人說「雖敗猶榮還是輸」這種話。這種只把輸贏當作運動競賽唯一指標的想法,顯露出來的只是以打敗別人來成就自己的觀念,這不是真正的運動精神。運動精神是要突破自己的極限,讓自己更好更棒,而不是將別人踩在腳下來凸顯出自己沒人能贏,所以體育界才會禁止運動員服禁藥以及使用各種方法來造成不公平比賽以獲得勝利。如果只為了求勝,那大可開放禁藥使用,大可同意各種「獲勝小偏方」來贏得比賽,反正獲勝第一,其他都可以不在乎,不是嗎?
比賽只是一種切磋,是讓選手、運動員知道其他運動員的境界,彼此交流學習,讓自己未來能夠更進步。獎牌、獎金只能說是一種鼓勵方式,不該變成唯一的目標。因此我們不該只以獎牌數的多少來看,欣賞運動員表現出來的運動精神才是更重要的。
既然我們都稱讚蘇麗文的拼鬥精神,那麼劉翔因傷退賽是不是就該譴責呢?我不認為這樣,相反地我認為他這樣才是對的(連蘇麗文都認為她自己這樣不正確啊!)。蘇麗文的精神固然可佩,但若考慮到未來,別過於勉強才比較好。這其實不是我對不同人的立場相反,而是以理性與感性去判斷同一件事時得到的不同結論。
就感性面來說,蘇麗文的奮戰精神令人感動,劉翔退賽相較下就顯得令人失望。但若以理性面來說,蘇麗文這樣勉強自己出賽,如果傷勢加重導致未來的運動生涯結束,那就非常可惜。要知道像這樣的選手要培育一個出來真的很不容易,要是這麼輕易就斷送了選手生涯,未來要何時才能又出現這樣一個優秀的選手?因此劉翔寧願被批評也寧可退賽,正是為了維持住未來出賽的可能性,免得為逞一時之勇致遺終身之憾。要是勉強出賽,很可能造成傷勢爆發,不但因此沒拿到牌,還導致運動生命結束,連未來拿牌的可能都沒了的話,那就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因此理性地看,劉翔的選擇才是對的,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意思。
即使如此,蘇麗文還是令人感動萬分。幸好蘇麗文這般奮不顧身地拼戰似乎沒有讓傷勢更重。只是這種事情可一而不可再,希望以後選手受傷時真的別太勉強自己了。要知道身體是自己的,身體搞壞了影響到的是自己的下半輩子,只會在比賽時熱血的觀眾、在得牌得獎時出現的國家相關機構,誰會在意選手的付出與犧牲,又有哪個人會關心因傷導致葬送運動生命的選手他的未來該怎麼辦?
在台灣的運動員大多都得自食其力也是怪事一件。別的國家怎樣我是不清楚,在台灣的話,運動員必須先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國際上出名、得獎,國家才會開始介入選手的訓練,民眾才會開始關心,開始認為這個選手是國家的榮耀,但在一開始根本就是放牛吃草,往往都得靠選手自己努力。稍微好一點的像是職網選手(如詹詠然),會有企業願意贊助選手的訓練費及生活費,但這也是要選手成名後才享受得到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啊!
看看國外,許多體育運動界的強國,幾乎都是由國家出面(甚至有些企業也會強力支持),從小選出有資質的人來培養。有些國家甚至會提供生活費及未來的工作機會,讓選手們無後顧之憂,能夠安心且專心地訓練。反觀台灣,縱然是國手或在國際賽得過獎、有好成績,卻往往還是為訓練費、生活費所苦,甚至連出國比賽都還籌不出旅費。在這種環境下,我們能期待選手比賽時會有多好的表現?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少數企業對運動的支持與付出,比方說國泰人壽對女子籃球長年來的支持,明知國內的女籃發展環境很差(男籃也好不到哪去),所投入的人力、財力基本上都是無法回收的,但仍然願意賠錢經營女籃隊,不願國內女籃就此崩潰消失。但這樣的企業真如鳳毛麟角一般難得一見,這也導致國內體育界不但已經得不到國家體制的全力支援了,連民間的支援也得不到。這樣的情形下,想單靠運動員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在國際賽裡發光,這真的需要運氣。
台灣的運氣其實不錯,體育運動的發展環境這麼差,但在許多領域總是會有一些閃閃發亮的選手展露頭角、為國爭光,但我們不能只是靠運氣,靠這少數幾個選手就好。如果真的想好好發展體育運動,首先就是要將體育運動的發展環境作好。這部份包括硬體與軟體,例如球場、訓練場地、師資,當然更包含了經費、選手的工作安排及生活費提供、制度的建立(比方說整頓現行籃球、棒球的各級比賽制度)等等。這個部份其實不是只有培育未來比賽的選手,更重要的其實是推行全民運動。這點不但有益於人民的健康,也可以透過民眾-特別是小學生、青少年的積極參與各項運動,去發掘出有資質且有意願的人來作長期培育。其實很多運動都是這樣,想要在國際上得獎成名,往往都必須從小就下苦功訓練,要是小學生都不運動,不知道自己喜歡哪種運動,不曉得自己對哪種運動有天份,那當然找不到好選手,就更別提奪牌得獎了。
其次就是運動氣氛。這個指的不是像比賽時大家狂喊加油的那種氣氛,而是指要讓民眾對於體育運動有一種熱誠,對選手不能視為低人一等的。這一點也許有人會抗議,認為大家並不會輕視職棒選手,甚至會將王建民之類的優秀選手視為偶像。但現實是,這種優秀選手不過才幾人,而全台灣打棒球的運動員又有幾人?被尊重崇拜的選手與完全被忽視的選手,根本不成比例。別的不說,如果你的小孩跟你說他未來的目標是想當棒球國手時,你會同意並支持嗎?你願意花費自己的金錢與心力去栽培自己孩子讓他完成他的棒球國手夢嗎?還是你會直接就否定他,原因只是認為打棒球沒出息,賺不到什麼錢?我想會支持小孩去完成夢想的父母只是極少數吧,大多數都會因為在台灣的體育運動選手不但未來生活沒保障,而且除非能得獎成名不然社會地位也不高,就直接否決掉了。
這就是我的意思:要培養出對體育運動的熱誠,要讓社會對於運動選手的觀感能夠改變,讓民眾對於自己小孩或家人想從事體育運動相關行業時,能夠支持他們的決定。這就是我所說的「運動氣氛」。如果沒有培養出這樣的氣氛,那麼縱然有好的軟硬體,但民眾卻對體育運動的投入極度冷感,那也是枉然啊!
最後,不能免俗地還是要為所有中華隊代表選手喝采與鼓勵,不管得獎與否,我相信大家都盡力了,你們展現出來的運動精神與風度、風采,已足以讓國人為你們驕傲。這次沒有拿到更好的成績沒關係,四年後還是有奧運,大家還是可以繼續努力,四年後,甚至更之後的比賽還是有機會的。真的要謝謝代表隊各位選手與成員,謝謝你們的努力與奮鬥!
本文圖片取自中時電子報
- Aug 25 Mon 2008 09:08
寫在北京奧運閉幕之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