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的群雄並起,激盪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外交、人才、領導等各方面的壯麗火花,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了。三國演義一書根據史實、民間傳說與野史,融會了作者羅貫中的慧心妙筆,更是將三國英傑寫得活靈活現,數百年來深印人心,同時也給了人們許多各方面的題材書寫討論。特別是近代企業界常根據此書來討論企業的領導與人才使用問題,但對其中透露出的決策方面似乎少了點關愛的眼神。是以撒旦想就三國主要領袖們決策風格的差異來提出點自己的小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

  本系列文章以三國演義(羅貫中著,聯經發行,初版第十二刷)為文本,同時參考史實事件。因討論焦點為領袖們的決策風格,而非是否符合史實,故文中不會引經據典去證實事件真實與否。

  曹操雖然因為三國演義一書給他的形象太壞,導致民眾普遍對他的印象極差,但不可諱言地他的確是個很好的領袖。當然,他有許多方面的優點,也有不少極為顯著的缺點,但在做為領袖這點上,大致上可說算是很成功的。特別是在他的決策部份,算是做得非常好。

  曹操在決策上所用的方法原則是眾議制,讓眾參謀(甚至有時武將也有)各抒己見,再由他自己從中擷取好的建議、方針來實行。看起來平平無奇,大家都是這樣做,但曹操能夠特別成功,主要在於幾個部份。

  一,鎮得住異議。當決策會議進行時,難免有人會意見不同,若主持人(通常就是領導人)威望不足,不但壓不住場面,而且可能造成底下的人分裂成兩派甚至更多,對組織的危害會非常大。這點曹操做得很好,比方說郭嘉建議曹操輕兵兼道攻烏桓時,是受到許多人反對的,但曹操支持郭嘉的建議,並未見其他人因此感到忿恨不滿,當然更沒有分裂成兩派這種事發生。

  二,深知各種意見的重要性。這點一樣可以拿郭嘉建議輕兵攻烏桓一事來說。說實在的,這個策略風險的確不低,曹操自己帶兵攻打的過程中是有深刻體會的,否則不會在半途想退兵。雖然此役是成功了,但曹操反而大賞之前進諫認為不要攻打烏桓比較好的眾參謀武將們,原因就是他知道這些不同意見並不是不對,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三、領導人有足夠的判斷能力。這部份曹操幾乎可說是三國領袖中最突出的,特別是在戰危之際。比方說,官渡大戰時,曹操軍與袁紹軍初次接戰前,曹軍士兵見袁軍兵勢龐大,不免軍心動搖。此時曹操便召開參謀會議,並正確地採納了荀攸建議的急戰提議。又例如官渡大戰雙方僵持不下,到後來曹軍開始缺糧,曹操有意退兵時,荀彧分析狀況即將有變,力阻曹操退兵,而曹操也能很正確地採納荀彧的建議,才能獲得後來的勝利。

  四、把握時機。這部份就太多例子了,不管是軍事的如官渡之戰、經濟的如屯田政策,抑或外交的如挾天子以令諸侯等等,只要曹操獲得正確策略,立刻就快馬加鞭去付諸實行,不至於因舉棋不定而喪失良機。

  曹操的智囊團可以說是東漢末期各集團中最龐大,頂尖人物也最多的了。頂尖人物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劉曄,以及中途從劉備手上硬奪過來的徐庶(雖然徐庶並未幫曹操設計定謀過)等。至於次一級的就更多了,從陳群到鍾繇,滿寵到毛玠,數量之多,遠非其他集團可及。這除了因為曹操統一北方後,在人口、資源上都佔了過半優勢,使得能揀選出來的人才較多外,也與曹操對待人才「重才輕德」的觀念有關。而這個觀念,也使得他決策時有「不因人廢言」的另一個關鍵特色。

  這個例子最明顯的就是導致官渡之戰曹軍逆轉勝利的關鍵人物-許攸。許攸本是袁紹的參謀,但由於袁紹內部的參謀群分成兩派互相鬥爭,許攸最後被逼得星夜投奔曹營,並獻上烏巢燒糧之策,導致袁軍戰線全面崩潰,袁紹甚至僅得八百餘騎回返河北。他是曹操學時的舊識,曹操對他是有一定認識的。許攸這個人是才士也是狂士,曹操所知甚詳,但曹操以容忍許攸的狂來換取許攸的才,否則官渡之戰勝負如何可就難說了。

  但是曹操的決策並不是全然沒有問題的。早期還在創業階段時,由於自身實力不強,因此曹操對於各項決策是很小心謹慎的,但這個優點到後來卻隨著集團勢力的擴大而漸漸削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前夕,中國北方除了在涼州的馬騰外,可說已經全部為曹操所掌控。而在接受劉表之子劉琮投降接收荊州北部後,餘下較大的勢力只有孫權與劉璋,劉備乃敗軍之將,根本不被曹操放在眼裡。因此這時候的曹操是志得意滿之極,只要能打敗孫權,劉備、劉璋、馬騰之輩何足道哉。就是這樣的心態,讓此時的曹操迥異於以往,原本運作良好的決策模式被曹操自己給破壞掉了。此時的曹操只想用數量遠勝於孫劉聯軍的兵力硬幹,於是非但聽不進去參謀的正確意見(程昱、荀攸均提醒過曹操敵人使用火攻的可能性),到後來乾脆就不再想如何取勝,卻去等待敵方主降的將領主動來投降了。

  赤壁之戰不是曹操第一次打敗戰,也不是最後一次,但卻是曹操最該負責的一次敗戰,肇因全在於曹操因個人過分自滿、一意孤行導致整個戰略、戰術決策出現一連串的錯誤與失誤所致。這對曹操來說可算是血淋淋的一場震撼教育,此後曹操在決策上再也沒犯過相同的錯誤了。

  郭嘉在為曹操分析攻打袁紹可獲勝的十個原因時,其中也說到了一項有關決策的部份:得策輒行。當然郭嘉的分析是全面性的,對決策方面無法詳細解析給曹操聽,但這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來,在曹營首席謀士的眼裡,曹操在決策方面是遠勝於袁紹的。跳離道德與正統爭議上對曹操的責難與偏見,我們其實可以在曹操身上學到不少決策(以及其他許多領導學方面)的優點。能成為三國時期最大勢力的領導者,自有其獨特之處,可別因為一時偏見,就把曹操的諸多優點忽略掉了!


本文圖片取自曹操詩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