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歷史感薄弱的地方。

  看到這一句話,我不禁啞口無言。雖然不太想承認,但卻不得不黯然同意這樣的說法。

  台灣真的是個幾乎沒什麼歷史感的地方。

  舉例來說好了。台南市的洋行公園整頓計畫,預計要將許多60年以上的紅磚老房子拆除。這個計畫是安平港國家歷史風貌園區的一部份,面積不小。計畫拆除的房子是佔用公地的老房子,拆除後的空地則是要進行綠化美化作業。

  這些紅磚老房子上保存著傳統聚落的建築語言如劍獅、山牆等等,是現代再也不會也無法建構的了。這麼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竟然要因為「佔用公地」這種原因拆除?老實說我真的覺得不可思議,匪夷所思。

  這不是國家歷史風貌園區嗎?為什麼可以展現安平地區傳統聚落特色的建築竟然要被拆除?就算這是佔用公地的建築,但不就是這樣,公家機關更可以直接將之保留,略加整理後就可以讓展示出來讓民眾體驗傳統建築之美,了解先民在建築上的智慧,不是嗎?

  把這些具歷史意義的建築拆掉改成綠地公園,難道這就是國家歷史風貌園區要展現的「歷史風貌」?

  古蹟,或者要說歷史遺跡也可以,最大的特性就在於它的唯一性。沒了就沒了,沒有人能夠再弄一個一模一樣的出來。現代的科技就算再怎麼發達,也不可能做出一個「古」蹟來。不管是民房、廟宇、或是其他建築、戰場遺跡、先民生活的遺跡等等,都是具現出從前與現代的連結,都是標示著過往的事蹟。

  許多的歷史建築,往往有著專屬於它的歷史涵意,不管是民間、宗教、軍事或是政治方面,這些都是留給後人憑弔、懷念甚至是警惕的。台灣缺乏歷史感,因此對於古蹟存在的意義就顯得不在乎,對於許多古蹟的業主而言甚至可以說是種負擔、累贅,往往欲除之而後快,使得許多年代較久遠的建築就此毀於一旦。

  台灣的執政者也缺乏歷史觀。對他們來說,古蹟如果無關政治正確,那麼行有餘裕就保護一下。如果碰觸到政治,只要與自己立場相對的,往往就以政治上的理由企圖移除掉。只要是政治不正確,管你是不是有歷史意義的古蹟,反正就是不該繼續存在於世界上。

  這種態度,往往只顯示出執政者的獨裁心態以及缺乏歷史觀。現在人人都知道封建不好,但挖出了秦始皇皇陵,會有人認為該全部毀掉,不該保留嗎?人人都知道紫禁城是封建象徵,會有人要求通通拆掉,不該留下封建遺毒嗎?大家也都知道台灣昔日的漳泉械鬥是族群對立紛爭,但鹿港也留下了許多當時因應械鬥所需而建的百年建築,難道就要因此通通拆掉以示族群融合?台南的安平古堡、赤崁樓都是昔日殖民文化的遺跡,難道要因為現在反殖民,就要全部毀去?

  不會嘛,是不是?

  古蹟之所以要妥善保留下來,就是要保留住當時的時代意義,讓現代人去了解當時的各種狀況。好的可以承繼下去,不好的則要警惕不要再犯,而不是把不好的通通毀掉,就以為不會重蹈覆轍或是認為從來沒發生過。

  台灣民間對古蹟也十分不在意。很多人只會覺得東西舊了就要換新,或是認為有錢賺比較重要,所以知道自己的產業有可能被指定為古蹟時就趕快拆掉。或是為了迎合觀光客,就把昔日礦業山城充滿古典氣息的房屋改建成華麗眩目的新式建築,反而喪失了古拙之美,歷史意義蕩然無存,令人不忍卒視。

  這樣的例子在台灣比比皆是。而這些拆掉的、改建的,就再也回不來了。

  唐朝的魏徵說過:以史為鏡,可以明興衰。「明興衰」這三個字講得很好。這並不只是字面上的「明瞭為什麼興盛衰亡」這樣就好,而是更深入的保留並繼續實行好的價值,並以衰亡之因來警惕所有人,避免再度犯錯。

  歷史不是只有文字記載,古蹟更是歷史的實物化。如果說文字是歷史的魂魄,那麼古蹟就是歷史的身軀。如果台灣仍然無法建立真正的歷史感,仍然不斷地破壞古蹟的話,歷史將日漸消逝,興衰再不可明,那麼歷史最後將會變成「人類從歷史中唯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這樣的一句話罷了。


參考報導:
台灣是個歷史感薄弱的地方
安平老屋將拆 文史界憂心


本文圖片取自udn旅遊夢享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撒旦 的頭像
    撒旦

    撒旦的WONDERLAND@魔界第六層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