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後的學生壓力  台灣的教育改了這麼些年,不但沒把考試定生死的狀況改掉,反而還越考越多,讓學生們的負擔比之前還重。本文不打算講一些教改的技術性問題,這部份讓學教育的人傷腦筋比較適合。我只打算把我觀察到的深層文化意識影響教育的部份提出來,若能讓社會的觀念有些改變,也許就能釜底抽薪,真正改變教育的困境了。

  傳統文化影響教育最明顯的當然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觀念。因為這個觀念,使得現在雖然已經沒有科舉這種東西了,但千百年來對於讀書可以做官,做官就富貴可期的觀念根深蒂固難以動搖,於是大家還是認為讀書讀得好、讀得高才有前途。這種想法不但家長這麼想,社會上大多數人這麼想,連多數教育界人士也一樣。

  此外,科舉制度所附帶的,當然就是考試。古代考試由考官決定分數高低,現在就由考題決定生死。小從學校隨堂考,大到各級聯考、國家考試,甚至較具規模的公司在徵聘人員時,往往也都是用各種考試來做為篩選的第一個或其中幾個關卡。影響所及,造成許多人都只看分數,能考高分就好,考最高分更棒。

  當然,學歷主義也是這種狀況下的產物。只要自己努力讀書,考進一流名校後拿到畢業學歷,以後找工作當然比別人輕鬆許多,生活自然比別人容易。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古老的觀念,在以前的社會制度下,當然沒啥問題。畢竟以前整個國家必須靠文官來維持,國家對於文官的選擇當然極度看重,社會觀念完全傾向讀書以取得功名是絕對可以理解並接受的。但現在整個社會都不一樣了,透過國家考試進政府機關服務,也不過只是個小公務員,沒啥錢也談不上有權,社會地位也不見得多高,除非能力夠強、有足夠的人脈關係,不然想往上爬當個小主管也沒那麼簡單,就別說大主管了。

  此外,考試能測驗出所有能力、特質嗎?當然不可能。現行教育制度下教出來的高學歷學生,真的擁有相對的能力嗎?當然也不是。許多時候,生活也好,工作也好,所需要的能力、特質,往往都無法透過考試得知。許多公司對於高學歷員工的抱怨就不必說了,相信大家都有耳聞。可是為什麼大家還是繼續讓這樣的制度、觀念繼續存在?

  因為大家需要一個標準答案,需要一個可簡單衡量判斷標準答案的方式。

  傳統社會裡,人們已經很久沒有思想自由了。從前有思想自由的時代叫春秋戰國,一個沒有標準答案,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時代。之後為了統治需要,當權者規定社會主流思想必須是儒學,非儒學的東西都是異類。較無威脅性的異類還勉強可以保留(比方佛、道),有威脅性的異類當然全部剷除。於是,社會變成為一言堂,答案只能有一個,價值觀當然就無從多元起。

  這點嚴重影響現在的教育。因為只能有一個標準答案,而考試是判斷考生知不知道標準答案最簡單的方法,所以考試更需要繼續存在。也因為這樣,所以什麼多元發展當然都是說說而已,因為大家只想要一個標準答案,想要讓大家都一樣,這樣才好管理。

  懶惰也是這種狀況繼續保留著的另一個主因。如果沒有標準答案,那麼很多事情就需要花更多時間精神去衡量,因為每個可能都得思考判斷過一次。而且沒有標準答案的話,也會讓人覺得「缺乏方向目標」,因為不知道「該怎麼準備」。

  可是現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標準答案。台灣不是一直在提倡創新嗎?創新的意思就是不照標準答案走。可是台灣的教育向來就給學生標準答案,而不是教學生如何找到別的答案,所以大家的想法做法都差不多。但若沒有不同的想法做法,創新難不成會從天上掉下來?

  我記得有這樣的研究報告是說,公司員工如果比較不好管理的,創新能力比較強。這其實就是說明,不肯照既定標準走的人,比較能看到不同的做法。而這樣的人,事實上跟學歷無關,反而跟個人特質比較有關。

  找尋一個標準答案這樣的教育方式,除了導致缺乏創新能力外,也使得人缺乏思考能力,因為他只要記得能得分的標準答案就好,對於其他的可能性根本無須背誦,當然就更不可能去思考。我們戲謔以前是填鴨子教育,事實上到了今天也還是沒啥改變,差別只在於填鴨子的材料更多了而已。

  缺乏思考能力,也就不可能培養出推理、演繹、歸納能力,因為這些都是以思考能力為底的。有這些能力,才談得上判斷力。而這些能力,才是現在生活、工作上最需要的能力,而非背得多、考得高就好,更非遇到事情、問題時只會那麼一種處理方式或只知道一個答案。萬一-其實不是萬一,而是非常可能-這個標準答案、唯一知道的處理方式不正確、無法處理時,難道就放在那邊不理了嗎?

  因此,如果要改善教育困境,就得先改變標準答案這種觀念。當大家不再只尋求標準答案,多元化發展才變得有可能。當每個人都可以尋求專屬於自己的發展時,教育體制下的各級聯考才有機會廢除,因為聯考已經無法用來當衡量工具,學生也不用把獲得高學歷當成唯一的生涯規劃了。當大家都不再把獲得高學歷當成唯一的目標時,台灣的教育困境自然解除大半。

  這樣講似乎很簡單,但觀念的改變非常難,特別是這種千百年來糾結在文化靈魂深處、幾乎沒人會想要去質疑,甚至沒多少人能警覺到的部份。更慘的是還有別的文化深層意識推波助瀾著,那就是養兒防老的想法。

  養兒防老是以往的觀念,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已經比較不這麼想了,不過大概也只是「比較」,而不是「完全」,畢竟若兒女願意養自己,又何必拒絕呢?

  這個想法對教育的影響在於,家長會為了讓孩子「具備未來能夠養家活口(當然包含家長在內)」的能力,會在有意無意間給孩子壓力。這種壓力通常不會明著顯現出來,往往以「我是為你好」的面具來掩飾並催眠孩子要努力讀書,以後才能有好工作、賺大錢,以及-扶養雙親。

  這裡不談論扶養雙親的觀念還合不合乎時宜,也不研究未來孩子賺的錢還夠不夠扶養雙親。然而這樣的觀念,的確會給孩子在教育過程裡不必要的壓力,甚至影響到孩子做出不合他性向的決定。這部份單看聯考時,能有多少孩子是完全照著他喜歡、想念的科系去填志願就知道了。許多時候都是父母照著未來應該是哪個行業會當紅、能賺錢來決定孩子就讀的志願,而非真的是孩子的志願。這裡面有多少是為了父母自己的未來著想?當然父母一定撇得乾淨,說是為了子女好,但真的為子女好,卻又為何不肯放手讓子女自己決定,去規劃他想過的人生呢?

  此外,好比較雖然算是人性通則而不太能算是文化的深層意識,但這個現象也影響了教育很多。很多時候父母要求子女分數要考高、名次要在前,為的是能在與他人的孩子比較時能獲勝,進而滿足自己的虛榮感。這種比較往往也會延伸到要求子女多補習甚至多學些才藝,名義上說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然而一旦認定這樣的口號,其實就已經輸光光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他走怎樣的路,都沒有什麼好比較的。一旦起了比較心,就是否定了子女的獨特性,而接下來父母為了滿足虛榮心而要求子女補習上才藝班之類的行為,常常就是導致子女在就學期間越來越不快樂的主因之一,因為子女們是能夠感受到父母這樣的要求,只是為了滿足跟別人的孩子比較獲勝所得到的虛榮啊。

  台灣現在教育的困境當然也不只這幾個因素,這裡談到的是一些與文化相關的部份。然而就是這些部份在許多人的心裡長了根,使得很多良善的教育理念怎樣都施展不開,或是反被糟蹋了。當然我們還是要在制度面上想出更好的方法去改善,但若大眾的觀念上沒有做出相對的更新,老是停留在舊日的老觀念裡,台灣教育與學生想要脫困,恐怕不只事倍功半,而是泥足深陷、永無解脫之日了!



圖片取自撿拾破碎的歷史碎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撒旦 的頭像
    撒旦

    撒旦的WONDERLAND@魔界第六層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